|
尋跡昆明旅居地|從漁村到“滇池鄉居圖”,去楊林港探尋另一種生活【編者按】當省委書記化身“旅居云南首席推薦人”,山水云南的邀約便有了更具象的注腳。從滇池畔的海晏漁村起步,省委書記王寧用一封回信掀開云南旅居的嶄新敘事。掌上春城3月5日起推出“尋跡昆明旅居地”系列報道,既解碼海晏村從漁火人家到現象級IP的蛻變邏輯,更將探訪更多“藏”在春城的寶藏村落。當古韻與潮玩共生,生態與業態共振,那些曾被忽略的鄉土肌理,正生長出令人心動的旅居答案。本期走進楊林港村,探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。 汽車行駛在高海高速公路上,在一處叫山水民宿的地方停了下來。緊鄰滇池的山水民宿清涼舒爽,簡潔寬敞的民宿里,住滿了來旅居的游客,他們來自武漢、成都……以家庭為單位包下數間房,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。從曾經的漁村到如今的美麗鄉村,楊林港正以其獨特的魅力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。 陽光降臨的港灣有了新身份 這里離昆明主城車程半小時,所在地為西山區觀音山社區楊林港居民小組。楊林港,原名“陽臨港”,意為陽光降臨的港灣,面向碧波浩渺的滇池,背靠連綿起伏的山林。游客遠離市區,住在這里做什么? 走進村子,才發覺別有洞天。家家坐擁兩三層青瓦白樓,各具特色的別致庭院大方地向外展示,各家有各家的審美,統一的白族風格又透出某種凝聚的力量。整潔的村間小路順山勢鋪展,一步一景,光這爭奇斗艷的民居就讓人玩味許久,抬眼間,手工餌塊作坊、咖啡館、陶藝館、木工坊……一個個新型文化休閑空間呈現在面前。 “驛站”是楊林港的新“身份”,按照昆明市滇池沿岸村莊打造規劃,楊林港的定位是“鄉村田園驛站”,作為楊林港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的董珈源對村莊發展有很多想法。這個以“董”姓為主的白族村莊,猶如一個團結的大家庭,“村民都是我們的父老鄉親,是父輩、是子侄,祖輩為我們選了這塊寶地,我們一定要保護好、發展好,為后代留下山清水秀、人美地凈的環境。” 體驗鄉村生活的絕佳場所 在楊林港,旅居者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,盡情享受寧靜與美好。清晨,沿著村間小路漫步,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感受微風拂面的愜意;午后,坐在村里的咖啡館,點一杯香濃的咖啡,享受悠閑的時光;傍晚,參加一場篝火晚會,與村民們一起載歌載舞,感受濃厚的民族風情。 游客小李是一位來自武漢的旅居者,在這里已經住了半個月。他感慨地說:“在這里,我可以暫時忘卻城市的忙碌,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新鮮感。我喜歡在村里散步,聽村民講述過去的故事,感受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。” 楊林港的美食也是一大亮點。村里的“豬八碗”是當地的傳統美食,以其豐富的食材和獨特的口味深受游客喜愛。手工餌塊、野生菌等特色美食,更是讓人回味無窮。游客們還可以參與制作餌塊、腌制咸菜等活動,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。此外,楊林港還保留了許多傳統建筑,如“一顆印”“一把傘”等古老民居,以及知青屋等建筑。這些老房子經過修繕后,被改造成民宿、咖啡館和手工坊,成為游客體驗鄉村生活的絕佳場所。 打造“農文旅”融合發展新模式 楊林港的振興之路,離不開“農文旅”融合發展的新模式。近年來,村里通過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+村集體控股公司+村民”的模式,盤活了村莊資源,實現了“資源變資金、資金變股金、村民變股民”的轉變。村民們不再依賴單一的漁業收入,而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、庭院經濟等方式,實現了多元增收。 2023年,村集體成立了云南楊林港錦熙旅游發展有限公司,將村民閑置的房屋統一流轉到村集體公司管理運營。一方面,傳統民居得到了及時的保護修繕;另一方面,通過房屋租賃平臺,閑置房屋被利用起來,用作商務接待等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公司還開發了林下經濟種植,讓游客可以體驗“上山采菌”的樂趣。 楊林港的鄉村旅居,不僅吸引了許多旅居者,還吸引了不少返鄉青年和新居民。他們帶著新的思想和技能回到家鄉,成為鄉村發展的“新引擎”。22歲的董孫浩大學畢業后回到楊林港,嘗試做起了預制菜,并負責村里的團隊接待工作。像他一樣的返鄉青年還有不少,他們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讓楊林港的未來充滿了希望。 董珈源談到,滇池旅游黃金岸線的打造對楊林港來說是一個機遇,楊林港將緊緊抓住這個政策紅利,提升環境,轉變思想,保護村莊的風貌,傳承民族民俗文化,找準自身特色優勢,開發新的休閑業態,招引年輕人回鄉,用年輕的思想帶領村莊跟上時代風尚,讓楊林港成為滇池旅游黃金岸線上的一顆耀眼明珠。 編輯:金文婕 審核:王仕偉 版權聲明: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 |